李超民研究员兼评谭清美主编《国防经济评论2020》--当代中国国防经济学科的理论任务

作者:2021/04/19 05:10

战争样式从传统战争向核战争的演变推动了20世纪国防经济理论转型发展。在西方,1914F·W·赫斯特《战争的政治经济学》,首次论述了战争中的经济与财政因素及其政策意涵,开创了近代战争经济学。1921年庇古《战争经济学》以战时经济实态和理论为中心,全面探讨了战争与经济在战前、战时和战后的关系,形成了战争经济学流派之一;庇古强调国家在战时需对物价实行统制,制止攫取战时利润、牺牲社会大众利益;他强调用征税筹集战费,令富人担负较重战费,通过将富人的部分收入转移给穷人,尽量减轻国民福利损失,并构成了他较为完整的福利经济学体系。1960年查尔斯·J·希奇与罗兰·麦基恩《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詹姆斯·R·施莱辛格《国家安全的政治经济学:当代大国竞争的经济学研究》都通过为核背景下、美苏冷战时期的战争争霸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拓宽国防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有关的范畴,推动了核条件下国防经济学科的转型升级。

中国近代国防经济理论实际上起源于“洋务”时期。“洋务”亦即“夷务”,最早指外国的侵略及由此引起的中外战争和交涉,1863年李鸿章对曾国藩说:“洋务最难著手,终无办法……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左宗棠也说:“自洋务兴,中国为岛族所轻侮。”清末思想家王韬则认为:“洋务之要,首在借法自强。非由练兵士,整边防,讲火器,制舟舰,以竭其长,终不能与泰西诸国并驾而齐驱。”可见“洋务”即“西方侵华战争”,为了应对西方列强的入侵,则兴起了“洋务运动”,在这场民族自救与复兴“运动”中,颇有中国本土特征的近代战争经济思想应运而生,其中也包含着近代军事经济思想、国防经济思想。这个时期的中国国防经济思想,还无法完全脱离解救抗击西方列强兵临城下燃眉之急、单纯发展近代化战争经济的窠臼,加上现代化战争经济形态不能在封建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所以,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现代化战争经济思想一直处在十分缓慢的发展进程中。

中国国防经济学科发展至今已取得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之前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在战时经济时期,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预算、公债、税收、没收和征用、货币金融等政策手段,动员了充足的战争经费,建立了战争经济后方和逐渐强大的战时工业、战时后勤体制,为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根基,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争经济思想和理论,构建了独特的军事经济理论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经济理论界不断以促进国防经济建设与理论发展为指导,广泛学习吸收了包括苏联和美国等先进的国防经济思想与理论成果,满足了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援老抗美、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技术、完成军事战略方针转型、实现“军转民”、实现跨越式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战略任务对于理论界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为新中国特色国防经济理论的奠基、发展、创新转型,提供了丰厚的沃土和实践经验,1985年国防经济学科创立是新中国国防经济理论体系趋于完善的标志,钱学森先生等老一辈国防经济战略家对此做出了奠基性和开创性贡献。

新时代国防经济学科必须围绕“打什么仗、怎么打仗”来发展和完善。当前大国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安全态势出现新变化新特点,军事高新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发展迅猛,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形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创新国防经济理论、服务新的战争样式成为广大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主要任务。

中国国防经济科学不能偏离人民战争思想指导下的战争经济、军事经济和国防经济理论方向。20197月《新时代的中国国防》白皮书提出:“新时代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同国家现代化进程相一致,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要“确保二〇二七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还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战争对军事技术、武器装备、军队组织形态等主要需求,提出了人民军队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方向,整体提升建设质量的新要求,也为新时代的国防经济理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这是中国国防经济理论界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理论创新呼之欲出。

学术创新成果的涌现必须围绕全面推进军事理论现代化这个主题。近年来国防经济学科一代新人正在成长,成果辈出、学科理论创新喷涌,这些都与理论界的以一流军队建设为指导、理论上积极进取密不可分。近期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谭清美教授主编,由王子龙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时代军民融合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测度与评价研究》(20ZDA092)支持的《国防经济评论2020作为系列成果第一种,由山西经济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以书代刊)的出版代表了中国国防经济学科群体和团队的优秀成果、学科存在的科学价值、人才队伍建设的新高度,是值得祝贺的。

《国防经济评论2020》相关理论成果具有较为鲜明的新时代的学科特点。如果从国防经济学学科体系的角度看,共11篇论文分为四大主题,即国防投入(毛飞:《中国国防投入的适度规模及其增长路径》)、国防工业管理(杨侃:《不确定条件下军民协同合作资源投入水平研究》;孙兆斌:《基于“军方投资民企生产”军民融合模式的合约设计》;于德梅、唐月:《国防科技工业科技安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阮健:《航天工业上市企业规模报酬效应研究》;刘瀚龙、顾春卫:《军民协同创新视角下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等)、军民融合(谭清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智能生产与服务网路体系中军民融合产业联盟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组的4篇论文)以及军人社会保障研究(严剑锋、赵纯凯:《美国军官基本工资表设计及其借鉴》)。上述论文成果既涵盖了当代国防经济学理论的传统分支如军费理论、军工理论、军人社会保障理论,也包含了新兴的军民融合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既有经济学范式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管理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更反映了年轻国防经济学者对于当代经济学工具的运用能力,以及驾驭和解决新问题的多样手段。

让我们不负时代、积极投身国防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在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建设一流军队宏伟目标的进程中,中国新时代国防经济学科发展在军事战略方针与军费投入、国防经济基础理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军事经济思想史、军事支出及其效率,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与国防工业和装备研发等诸多领域,都有很多新问题需要破题,只有通过围绕时代主题、明确发展方向、锚定建设目标、科学制定规划、推动学科创新、锻造人才队伍、创新理论平台,才是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

我们期待更多创新成果的涌现,大家共同推动具有新时代内涵和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理论体系的进步与完善。